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丨展评:象外之景——2018 OCTLOFT公共艺术展

于奇赫 凤凰艺术 2019-04-29
象外之景丨OCT-LOFT公共艺术展

近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开幕的展览《象外之景——OCT-LOFT公共艺术展》带领观众重新融入这个“现代城市园林”。七位艺术家的户外当代艺术作品展现不同的“园林”元素,部分作品通过观众的互动参与,对“公共空间”可以进行更深层交流及思考。“凤凰艺术”特邀青年艺术评论家于奇赫为大家解读展览的来龙去脉。


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的“象外之景——OCT-LOFT公共艺术展”,于2018年5月5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开幕。本届公共艺术展邀请沈瑞筠担任策展人,以中国园林为出发点安置了七组户外当代艺术作品及临时公共建筑空间组成整个展览。


▲ 开幕嘉宾合照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七组作品有的安排在一起展示,有的则是单独展示,它们分别是:建筑师何健翔的作品《圆·林》,艺术家萧昱作品《易位》、王思顺作品《启示18 3 14》、杨心广作品《小路》、尹秀珍作品《种植2018》、郑国谷作品《心能转境》与杨诘苍作品《Everything is ok》。在5月5日到8月5日为期三个月的展期中,主办方会结合论坛、分享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邀请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园区入驻机构和游人一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现代中国人特有的生活价值观。


▲ 策展人沈瑞筠开幕发言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对于中国人来说园林不像传统字画般高深,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体会。策展人沈瑞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切入策展并选择作品,将中国传统的园林同“公共”与“开放”联系在了一起,这就突破了我们头脑中原有的精美、小巧的江南园林形象。策展人在展览开幕时所言“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体现一种立体的时空关系和整体布局的思想,建筑、山石、水系、植物和人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集群。”但中国传统园林在诞生之初,就是闭合的、皇家性质的;而如果将园林的外延概念扩展为园林城市,那么宋代可以看作是公共性质城市园林成熟的时代。


《淮南子·主术训》提到商代末年的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专在于宫室、台榭、陂池、苑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统治者对于营造园林的重视,这些园林也仅仅是为了统治者享受而建造的。秦始皇营造的上林苑也是皇家苑囿,汉代除了重新启用上林苑外还营造了乐游苑、博望苑、宜春下苑与安定呼池苑等。私人园林的雏形在汉代出现,《三辅黄图》就记载了茂陵一位名为袁广汉的富人营建的华美庭园。南宋《景定建康志》中记载,在建康城内秦淮河沿河建造了白鹭亭、折柳亭、赏心亭、绣春园、饮虹桥、镇淮桥等亭榭、园圃、桥梁景观,成为了南宋城市中具有公共性质的休闲场所。


▲ 艺术家杨诘苍开幕致辞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都与园林中的某一元素有关,如尹秀珍作品中的绿植、郑国谷作品中的绿色空间、杨诘苍作品中的传统笔墨、王思顺作品中的石头、杨心广作品中的树、萧昱作品中的竹子与何健翔的作品《圆·林》。但是由于艺术家在其中融入了诸如汽车排气管、马赛克瓷砖、PVC管等很多现代的材料,所以园林中的自然因素就被降低了很多,并且自然的竹子被扭曲后固定,这种雕塑感的状态也和自然界中的原生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展览的装置作品完全置身于几个分散的、开放的环境中,所以园林本身的空间感已经被周围的社会景观消解了。


▲ 艺术家与策展人合影  图片: 于奇赫


本次展览所在的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是由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三来一补”工业企业的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所以人们来到这里处于工业厂房和商店的包围中,即便是在休闲中遇到了展览的作品,但那是很难与“园林”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而把创意园改造成一个传统园林是不可能的,所以策展人沈瑞筠用嵌入的方式,在创意园区里加入一些传统的思想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当代人生活所欠缺的,也是弥补和解决当地生活出现问题的手段。


▲ 策展人沈瑞筠在进行导览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所以在信息爆炸、物质消费的今天,传统的园林一部分变成高档会所的装饰、富人后院的私人景观,另一部分变成了熙熙攘攘的旅游景区。所以展览中的这些与园林元素有关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前前后后的商店的簇拥下显得更为与众不同。策展人选择将这些作品分散在园区中而不是集中在一起,目的是让观众在看完一件作品后,还能留有几秒钟的思考时间。观众一般在美术馆欣赏作品时,不论是群展还是个展,一件作品看完后目光马上转移到另一件作品上。正因为观众在一个作品前驻足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这种视觉疲劳造成人们没有精力再去理解一件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


▲ 《Everything is ok》 杨诘苍,霓虹灯、马赛克镶嵌、七层楼外墙壁,2008-2018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是“公共艺术展”。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公共艺术首先具有开放的特征,所以公众的参与也较为自由。从某些层次来说,这次展览中的一些作品可以纳入公共艺术的范围内讨论,但有的并不属于公共艺术的范围;而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艺术作品全都属于公共艺术,或者说都不属于公共艺术。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公共艺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从公众的参与性来说,尹秀珍、杨心广、郑国谷和何健翔的作品的公众参与度较高,萧昱、王思顺和杨诘苍的作品基本上不与观众发生直接的接触。


▲ 《种植2018》尹秀珍,混凝土、100个汽车尾喉、不锈钢管、植物,尺寸可变,2018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艺术家尹秀珍的作品《种植2018》,以汽车尾气管作为材料,将上百根形态各异的汽车尾气管倒插在水泥墩上,布置成错落有致的大型装置。在尾气管里填充泥土后,尾气管的排气功能被取而代之,成为植物的培养皿。主办方据此特点提前发起了一项《不如让你的植物搬个家》的活动招募,召集一群喜欢种植的市民来到开幕现场,与艺术家一起将自己的植物移植种入这个“公共花坛”。尾气管不再排出尾气而是在孕育着一株株植物,这与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从旧工业厂房到文创园区的发展历程有着些许相似。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完成绿植选择、种植、浇水的过程,参与到了艺术家作品的创作。艺术家认为临时寄养在这里的植物,主人会惦记它并且定期来照顾它。这个过程中空间与人通过植物发生了新的互动,通过一种已经存在的情感实现与公共空间的交流。


▲ 观众为艺术家尹秀珍的作品栽种植物  图片:于奇赫


艺术家郑国谷作品《心能转境》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10盏带有影像投射的灯,另一部分是在一颗榕树下铺设了一大块长方形的绿色地毯。郑国谷受到策展人关于园林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启发,所以就制作了10盏能投射出带有启迪个体获得智慧影像的灯。但是由于白天光线太亮,这部分作品在晚上或许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郑国谷在创意文化园发现了一颗茂盛的榕树,艺术家希望在人们会和很原始、很古老的能量或者智慧产生一个联通、体验到什么叫真正的天人合一。郑国谷仅仅用一个绿色的地毯就重新定义了空间,营造一个空间或许就是这么简单。我们有时会发现家长们在外出游玩时会携带一个长方形的垫子铺在地上,孩子们脱下鞋后就在垫子上自由的活动。所以这件作品激发了一个空间的活力,在人造的工业景观中标识出了一个可以深度思考的自然区域。


▲ 《心能转境》郑国谷,树、草皮、旋转灯片,尺寸可变,2018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艺术家杨心广把7000棵模型树种植在创意文化园区南部停车场和主干道相连的一条小路上,在开幕导览现场艺术家和游客一起踩踏出一条路来。1982年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卡塞尔文献展上就提出要种7000棵橡树,发动民众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用城市绿化代替城市政治。杨心广受到博伊斯的启发,将这个规划缩小并加以了实施。在艺术家开幕式的行为结束后,我看到观众的参与度还是很高;并且后续到来的观众们自发地按照艺术家走过的路线行走,并没有对路两旁的模型树进行践踏。所以在作品构成关于公共性讨论的过程中, 介入和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形式。但是互动性并不是表演性,所以我们看到即使是表演结束后,艺术家的观念还是被观众接受与认可,这样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就完成了初步的构建。


▲ 《小路》 杨心广,7000棵模型树,尺寸可变,2018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 杨心广艺术行为表演行动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建筑设计师何健翔的作品《圆·林》的空间功能为基础,采用简单的材料纯粹地通过物的搭建,营造出与园区周边环境截然不同的新亭园。这个新的白色建筑的上与下、围与透,在后工业场地上筑起一道新的景园空间叙事。主办方表示这个新亭园的内亭在展览期间会作为主要的艺术讨论区和讲堂,每个周末举办分享随园食谱、乐谱、随园书单、衣单等等活动。


策展人沈瑞筠说:


“我觉得文化并不只是艺术家和学者在创造,每一个行业的人如果他们深懂其道(各行业的门道),也已经达到艺术的境界。”


所以这个园区入驻机构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在这里讲述自己的行业理想,和观众共同交流衣食住行用的高境界追求,以及探讨传统文化和当代技术结合的可能性。这样这个展览的公共性就体现在作品搭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无拘无束的玩耍,家长也可以在这里休息,营造出了一个富有形式感的公共空间。


▲ 《圆·林》何健翔,塑料、砾石、土,8180×6430×3000mm,2018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 《圆·林》夜景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儿童在《圆·林》的空间中玩耍  图片:于奇赫


本次展览中艺术家萧昱的作品《易位》,与他今年3月16日在佩斯北京开幕的个展中的作品在观念上如出一辙。萧昱以竹子为材料的作品简洁但富有张力,将一股强劲的力量凝固成一种反常的自然景观。竹子的原始形态是一根直线,因为被破开而可以弯曲,又因为可弯曲而可以互相缠绕,因为互相缠绕与环境产生了关系而产生了造型,占据了空间。同理,作为个体的人,因为打开自我融入他者,和他者一起协作,而能变得更强大更精彩。他的作品让人看过之后过目不忘,十分震撼。萧昱的作品从美术馆中走到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中,应该看作是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介入了公共空间。


▲ 《易位》萧昱,竹子、钢筋、麻绳,尺寸可变,2018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德国歌剧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曾认为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都只追求流行和诌媚,只为富人的奢侈欲望而创作;因此未来的艺术则必须实现“自我主义跨越到共产主义”的需要。所以好的当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就可以向公众展示作品的批判性,引导公众对公共性的思考及价值观念的共识。萧昱的这件作品放置在了公共空间,那么这件作品的公共性是否产生了?当一个作品放置在一个公共空间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必须接受观众不同的解读和态度。因为作品占据了一个公共空间,所以艺术家和观众的协商变得很重要。开幕当天没有了美术馆的禁止触摸与安全线,我观察到有小孩子用石头去扔艺术家的作品,家长也不会加以阻拦。开幕后主办方为了观众的安全考虑设置了安全线,并提示“竹刺危险,请勿攀爬”。那么这样孩子们活动的空间中就出现了一件不能接触的艺术品,那么它们会怎么样看待这些危险的竹子呢?


▲ 儿童与艺术家萧昱的作品近距离接触  图片:于奇赫


而主办方似乎还没有放弃行使对艺术家作品解释的权利,在每一件作品所在的地面上都安置有一个金属牌,上面雕刻着作品的名称和简介;而当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时,却恰恰需要征求社会的意见与接纳公众广泛的参与。这样当代作品产生的一些公共观念才能在与公众的协商中激发,而这种平等的对话就削弱了作品署名的意识。但是目前来看,现阶段在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作品前设置展牌是有一定必要的,因为目前公众仅仅是停留在欣赏作品的表面,以“看的懂”“看不懂”“像什么”来评定当代艺术品。很多人路过之后看了几秒就会因为觉得“看不懂”,所以放弃了进一步深度思考的权利。所以当代艺术在介入公共空间时,文本的导向可以避免公众对于艺术品的误读带来的误解。


▲ 地上的金属牌  图片:于奇赫


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认为:


“任何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自身的空间。每个社会都会生产出独特的空间。”


所以就需要我们要关注公共空间 ,不再单纯地从物理上理解这个概念。列斐伏尔同时还提出 “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象外之景”展览中的当代艺术作品就像是一个个打入公共空间的楔子,引起人们的关注、讨论,进而激发人们的思考。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的旧厂房实际上是以破坏城市化为前提的建造的,是增长的、经济的工业化过程,与发展的、生活化城市化的过程背道而驰;所以当代艺术作品也是一剂弥合城市创伤的药,告诉我们不能用工业化代替城市化。


▲ 《 启示18 3 14》王思顺,铝,3000×2500×2410mm,2018  图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研究员王永刚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此时此地的解决方案”,所以作品本身的在地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展览的作品并不是直接从艺术家工作室搬来的现成品,而是艺术家在与策展人多番沟通后,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制作的。所以相信在3个月的展览结束之后,这些作品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艺术氛围浓厚,在王思顺作品不远处就可以看到何香凝美术馆收藏的雕塑作品,尹秀珍作品斜对面的一家店铺前面,也伫立着两个放置在基座上的彩色不锈钢水果雕塑。本次展览的作品并不是依照“好看”的标准而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而是希望观众能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所以这些作品在展览之后,或许可以由当地民众投票选择收藏一部分作品,这样才能让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展览信息


▲ 《象外之景——OCT-LOFT公共艺术展》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象外之景——OCT-LOFT公共艺术展

展期:2018年5月5日-2018年8月5日

开幕式:2018年5月5日(周六)15:30

地点:中国 深圳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策展人:沈瑞筠

参展艺术家:何健翔、萧昱、王思顺、杨心广、尹秀珍、郑国谷、杨诘苍

主办机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协办机构:广州汉阈数据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支持机构:京盛宇,茶悦APP,乐造艺术服务

视觉设计:Guangjun.com设计工作室

▲ 《象外之景——OCT-LOFT公共艺术展》展览地图


关于作者


于奇赫,青年艺术评论家。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于奇赫 责编/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忆所》

▲ 江宏伟:工笔花鸟十二幅

▲ 程昕东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收藏展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道隐无名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